古人植树措施多
龙治忠发表于2015年03月12日23:34:51 | 花语.故事 | 标签(tags):植树 古人 措施
“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。”这是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诗句,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干道笔直、树荫成排、整齐划一、宜业宜居的人造美景。而这样的街景,在古代,真的有吗?回答是肯定的,有!因为在我国,很早就建有植树造林制度。
早在舜禹时代,我国就有了“虞官”——最早的“林业部部长”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舜任命的第一任“林业部部长”叫伯益。西周时期,国家专门设立了“山虞”、“林衡”来管理山林,规定孟春之月、季夏之月“禁止伐木”和“不种者,无椁”(即不种树的人,死后不给棺材)。在春秋,管仲就提出:“民之能树艺者,置之黄金一斤,直食八石”的植树奖励办法。
到了秦皇时期,国家规定,各大街小巷两旁,务必种上绿树,这是我国古代城市绿化的先声。贾山在《至言》里说:“秦为驰道于天下,道广五十步,树于青松”,这便是最好的证明。北魏时,国家在给百姓分田时就明确:“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,课莳余,种桑五十株,枣五株,榆三株,限三年种毕。”即便是荒淫无耻的隋炀帝,在开挖大运河时,也要求在河旁植柳,并执行了“柳一株,赏一缣”的激励措施。
唐朝时候,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空前繁荣,因而,朝廷明令在驿站之间植树,“以荫行旅”,杜甫、白居易、柳宗元等名人大腕都积极参加植树造林,并留下了诸如“持钱买花树,城东坡上栽。但购有花者,不限桃李梅”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,成为唐代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。而宋朝则把植树与农民纳税、官员晋级挂钩起来,规定垦荒植树的农人可以不缴田赋,植树成绩好的官吏可以晋升一级。因而宋时,植树的范围更为广泛,植树的热情更加高涨。
到了元朝,元世祖忽必烈一即位,就诏告天下:“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天,衣食以农桑为本。”当时颁布的《农桑之制》规定:每丁每岁种桑、枣二十株,如土性不宜,可改种榆、柳,均以种活长成为数,并由各级官吏督促实施,如有失职或申报不实的,则给以严厉惩处。明清时代,要求植树的规模更大,范围更广。明太祖朱元璋规定“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,栽桑麻木棉半亩,十亩以上者倍之”,号令天下广植桑、枣、柿、栗、桃。清朝则要求,地方官员必须加强对植树造林的宣传,劝导百姓植树,禁止非时采伐、牛羊践踏及盗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