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话桃花
郭谦益发表于2014年02月21日19:20:11 | 名家美文 | 标签(tags):桃花 诗话 郭谦益 散文
古诗咏桃花,有不少是正面赞美桃花妍丽多姿、妩媚动人的。如唐代诗人吴融的《桃花》:“满树和娇烂漫红,万枝丹彩灼春融。何当结作千年实,将示人间造化工。”此诗以娇女比喻桃花,赞美桃花的艳丽娇美,借助于“万枝丹彩灼春融”这一夸饰之语,使桃花盛开之美景,活现于读者的眼前。
北宋哲学家邵雍的《二色桃》,也是一首赞美桃花的佳作:“施朱施粉色俱好,倾国倾城艳不同。疑是蕊宫双姊妹,一时携手嫁东风。”二色桃,桃的品种之一,其花红白两色,并蒂而开。此诗采用拟人手法,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,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二色桃的美艳之貌,流露出作者对桃花的喜爱之情。
古诗词常用“面若桃花”、“艳如桃李”等比喻美女。而寻根溯源,最早以桃花比喻美女的当是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,正如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评论此诗时所说:“桃花色最艳,故以喻女子,开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。”
汉代大史学家、文学家司马迁云:“谚曰‘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’。此言虽小,可以谕大也。”此后,人们常用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这一谚语“以小谕大”,比喻“实至而名归”之理。诗人们也往往以此谚语吟咏桃花。宋代女诗人朱淑真《桃花》一诗,便用此谚语既绘桃花之形,又传桃花之神:“每对春风竞吐芳,胭脂颜色更浓妆。含羞自是不言者,从此成蹊入醉乡。”
也有些咏桃花诗,吟咏桃花,不过是借题发挥,抒写诗人的思想情感,而诗中桃花则成为反面角色,贬斥的对象。唐代大诗人杜甫,便在诗中直言“轻薄桃花逐水流”,在这里,桃花成为“轻浮”的代名词。
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吟咏桃花的诗,也颇具代表性:“紫陌红尘拂面来,无人不道看花回。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”此诗系经历了十年贬谪生活的诗人,从辽州应召回到长安时所作。诗中描绘了人们去玄都观里看桃花的盛况,并以千树桃花,比喻当朝显赫一时的新贵,以看花者比喻趋炎附势、阿谀逢迎之辈,以千树桃花“尽是刘郎去后栽”比喻满朝新贵尽是诗人被贬后的产物。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权贵的辛辣讽刺。诗人因这首诗得罪了权贵,又被贬为扬州司马。时隔14年,他又回到了长安,重游玄都观,写下了《再游玄都观并引》。其“引”100多字,详细叙述了此诗的写作背景。此诗仅28个字:“百亩庭中半是苔,桃花尽净菜花开。种桃道士归何处?前度刘郎今又来。”有力地鞭挞了新旧权贵,且表示了诗人不与权贵妥协的坚强决心。这里,诗人咏桃花,仅是借题发挥,抒写个人的胸臆。
宋代诗人朱淑真的《窗西桃花盛开》沿袭刘禹锡游玄都观诗意,而又写得别有一番韵致:“尽是刘郎手自栽,刘郎去后几番开。东君有意能相顾,蛱蝶无情更不来。”诗的前两句,显然是用刘禹锡的诗;后两句,以“东君”与“蛱蝶”并提,以“有意”与“无情”对举,以“能相顾”与“更不来”相比,余味曲包,耐人咀嚼。《名媛诗归》评此诗:“说蛱蝶不顾桃花,正妙在无情。”可谓一语中的。
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之后,有不少咏桃花诗在吟咏桃花时,往往联系到陶渊明笔下那有长长的溪水、夹岸的桃林、纷飞的花片、芬芳的嫩草,人人自得其乐的“世外桃源”,使诗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。南宋诗人谢枋得的《庆全庵桃花》也是这方面的力作:“寻得桃源好避秦,桃红又是一年春。花飞莫遣随流水,怕有渔郎来问津。”此诗由庆全庵桃花引出《桃花源记》中所叙述的“世外桃源”的故事。在桃花源里,桃花一红,又迎来了一个新春,人们与世无争,怡然自乐。他们不让落花随水流出去,系害怕有“渔郎”循此而发现其隐身之处。这里,诗人以古喻今,抒写其绝世之志,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。
古诗咏桃花,或正面赞美,直抒诗人胸臆;或反而贬斥,借题发挥,曲写作者心境;或实笔描绘,或虚笔出之,颇具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