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中寻茶
朱仲祥发表于2014年04月07日16:54:05 | 名家美文 | 标签(tags):茶树 茶叶 朱仲祥 散文
对很多美好事物的追求,不在乎结果,而在于过程。比如品茶,我看中的就是采茶、制茶、泡茶的一系列程序,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审美价值,都充满生活的情趣。不仅如此,我对去山间寻茶也十分热衷,曾数度置身茶林不知归。
我生活的乐山,平坝、丘陵、山地皆俱,海拔的落差很大,造成地理和气候呈多样性,成为动植物生长的乐园,也为茶叶的生长创造了条件。乐山地区茶叶种植的历史非常悠久,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,唐代学者李善在其所著的《昭明文选注》中记载:“峨山多药草,茶尤好,异于天下。”后来茶马古道的兴盛,也为乐山地区茶叶的发展,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寻茶的首选当然是峨眉山区。这里气候呈垂直分布,地形地貌千姿百态,各种野生植物,把峨眉山装点得无山不绿,无岭不秀,故有“植物王国”之称。良好的气候和地理状况,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。峨眉竹叶青、峨蕊等名茶,主要产在中山区的清音阁、白龙洞、万年寺一带。这里群山环抱,云雾缭绕,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。
利用一个大假,邀约了两位有共同爱好的朋友,一同向这个乐山茶叶的原产地走去。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万年寺,因为那里有个我很久都想去应证的故事。传说清朝康熙皇帝游峨眉,觉峨眉山的茶特别好喝,便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。圣旨一下,到了采茶季节百姓们不能采摘,只能守着茶树哭泣。一位绿衣仙子见状,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,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。康熙一见大怒,传旨将峨眉茶全部砍光。但刀斧砍不尽,春风吹又生,峨眉山茶还是那么郁郁葱葱。有棵老茶树,越砍越长,越长越大,眨眼间枝繁叶茂茶果累累。那县令再叫砍树时,满树茶果突然像冰雹直砸县令头上。这拨人以为得罪了茶神,吓得逃之夭夭再不敢来,于是“抗贡茶”的美名便传扬开来。我知道茶树有灌木、小乔木和乔木三种。大乔木有的非常高,可以到几十米高,寿命达几千年,也许“抗贡茶”就是乔木茶树。我想抗贡茶应该还在。
从五显岗下车,我们一路步行上山。来时天是阴天,苍山耸立,林木阴郁,山谷里湿度很大,待到万年寺时,就有些云雾漫绕的感觉了。我知道,这样的海拔、这样的生态环境,最适合茶叶生长,茶叶中品质最好的就是高山云雾茶。但走进寺里一打听,却没有人知道什么“抗贡茶”。走出寺庙四顾茫茫,也不知那棵很有个性的老茶树身在何处,只得作罢。
但既来佛寺里,欣赏一下禅茶还是不错的。唐代以后,峨眉山僧众农禅并重,此中农事即为茶事。在黑水寺、意月峰、白岩峰、天池峰、宝掌峰一带的中山区,各寺皆有自己的大片茶园,采摘、炒制有自己的技术,形成了独特的禅茶文化。明万历年间,由于神宗朱翊钧与其母慈圣皇太后独尊峨眉山,明神宗曾御赐茶园数亩予万年寺,寺中僧众在当家主持的引领下,在寺侧开地建茶园近十亩,精心管理,每年采焙雪茗进贡。神宗之赏赐之物不为他物而独为茶园,峨眉山寺庙茶事之盛可见一斑。
庙里的小师傅在清静的厢房,给我们各敬上一杯用青花茶杯泡出的绿茶。我们客气地接过,稍等了片刻,然后用神圣肃穆的表情揭开杯盖,芳香之气立即扑鼻而来,令人的心气顿然平和下来,进入一种宁馨超然的境界。我想这大概就是佛家禅茶的魅力了。据记载,1964年,陈毅同志陪同周总理出访亚非后,忙里偷闲,与乔冠华、黄镇等领导来峨眉山度假,一路跋涉来到万年寺,住持和尚敬献给陈老总一行的,就是这种山中产的绿茶,并因此有了陈毅命名“竹叶青”的佳话。
那小和尚颇有些学问,说起峨眉山的佛茶娓娓道来。他讲:禅茶由佛而兴起,由禅而成就。峨眉山是普贤道场,从佛教史考察,茶文化与禅文化同时兴起于唐代。唐王朝以茶供佛真身舍利,以茶斋僧。唐代茶道与佛教食法相关,僧修禅定,过午不食,但许饮茶助修。禅茶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、范围很广、内容丰富的大文化圈,但其主流确是中国佛教的茶道。听着他的说道,面对杯中禅茶,我顿感肃然起敬。
还有年清明前夕,朋友相邀踏春寻茶去。我们去的地方是夹江南安乡马鞍山。此山最高处海拔近千米,如画屏一般耸立在青衣江西岸。汽车盘盘绕绕上得山来,所见漫山遍野都是茶林,一行行一道道,起起伏伏重重叠叠,很是壮观。我们走进采茶的茶农间,跟大嫂姑娘们学采茶。只见她们灵巧的双手在茶叶尖上舞蹈着,一枚枚清香的春茶堆积在胸前的竹篮里。一位姑娘告诉说,采茶是劳力活也是技术活,他们要穿行在茶林间不停走动,两只手也要配合眼睛一道行动,做到眼疾手快眼到手到。茶叶只能选取刚发出的头三片芽胞,老叶子是不能要的。采时拇指和食指要轻拈着叶芽顺势一弹,不是用指甲去掐,这样叶子才不会“血浸”,炒出的茶叶才不会留下“黑尾子”。原来这其中有这么多学问。我学着她的样子开始采茶,眼睛在茂密的茶叶中寻找着符合条件的叶芽,然后小心翼翼地捏住用力一弹,一枚嫩绿的叶芽就躺在我的手中。虽符合程序满足效果,但采摘的动作十分缓慢笨拙,采一叶茶所花时间比那姑娘慢了若干倍。但不管怎样,还是过了一把采茶的瘾,体验体验了采茶的艰辛和乐趣。
朋友又带我走进了一户制茶人家,他家已经是机器制茶,两台制茶机不停转动,烘焙杀青成形,一道工序完成。屋檐下晾开的全是今年的新茶,准备到附近的西南茶叶市场出售。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他特意为我搬出一口大锅,边讲解边示范手工茶的制作工艺。他说:用于制作此茶的鲜叶要十分鲜嫩,一般在清明前三至五天开采,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,鲜嫩均匀,大小一致。适当摊放后,经高温杀青、三炒三凉,采用抖、撒、抓、压、带条等手法,使茶叶具有扁直平滑、翠绿显毫、形似竹叶的特点;再进行烘焙,茶香益增,成茶外形美观,内质十分优异。果然刚采摘的茶芽,渐渐在他手下变成了条形修长饱满的成品茶叶,把一把握在手中,茶香味顿然扑鼻。临走时,那位大哥把他手工做出的茶送给了我。
我的寻茶经历中,有两处地方最长见识。一处是老家夹江的天福茶园。茶园背后浅山上,种植着一大片茶叶,专供人浏览。这里汇集了国内所有茶叶的品种,包括四川绿茶、云南普洱、杭州龙井、福建铁观音和乌龙茶等。但如果不看地里插着的标牌,很难分清哪是四川绿茶,哪是其它地方的茶。经茶园的工作人员一番解说,这才明白一二颇长见识。一处是沐川的茶叶繁育基地,那里的茶叶品种就更多了。不仅有全国各地的茶叶品种,单是四川绿茶,种类就有若干。遍布平缓山坡的数百亩繁育基地,简直就是茶叶王国各民族的大聚会。
经历了许多寻茶的旅程,我方明白:品茶乐,寻茶亦乐。品茶是享受生活,寻茶是丰富生活。二者都是茶文化的一部分,互为关联,缺一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