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忆中的红薯味道
周荣光发表于2014年10月22日09:15:08 | 名家美文 | 标签(tags):红薯 番薯 散文美文 周荣光
农村的亲戚送来刚收获的红薯,心中喜悦,急忙洗些放进蒸锅里开火蒸。不一会,随着氤氲热气,一股香甜的红薯味道弥漫开来,不禁引人垂涎,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…
关于红薯的最深刻记忆,可以回溯到三四十年前。那时在乡村,生活还是很苦的,贫瘠的黄土地上小麦玉米产量低,无法满足人们填饱肚皮的需要,于是在冬季漫长的岁月里,红薯成了常见的口粮。按规定,五斤红薯顶一斤秋粮,填饱肚子要靠它。
红薯的食用方法多样,可以蒸着吃、熬着吃、烤着吃,切片晒干还可以磨成粉做馒头、压饸饹,还有醋熘红薯丝、红薯盖被、红薯疙瘩,甚或过红白喜事时红薯还可以做出好几样菜……就这样,在整个冬春里,人们一日三餐,多用红薯充饥。家家同样,吃着蒸红薯,喝着红薯粥,伴着红薯面饸饹,一天天重复着相同的日子。
咸阳塬上是红薯的主产区,不但产量高,干面香甜,而且红薯叶、红薯蔓拌上玉米面蒸着吃,再泼上些盐醋和辣子蒜汁,又是当年乡间一道佳肴。虽然由于红薯叶已干枯而见不到绿色,看上去干巴巴黑乎乎的,但吃着却既爽口又不花钱。冬天里,晒干的红薯叶、红薯蔓就是乡亲们吃饭时最常见的菜。所以人们不光珍惜红薯,也爱惜红薯蔓,把它从地里拉回家,搭上墙头,擎上树杈,晒得到处都是。
收获红薯的场景是难忘的。深秋,霜后,红薯叶子变黑,收获红薯的时候就到了。男人们举起锄头,照着裂开缝子的红薯根周围挖去,一大串硕大肥实的红薯就蹦了出来;身后的妇女蹲下来,轻手轻脚地剥掉红薯上的泥土,再把邻近的几窝红薯堆在一起,等待一片地的红薯挖完后再收集运回。不一会,沿着土行子垒起了一溜溜红薯组成的堆堆,煞是喜人。收获红薯最重要的是不要损伤其表皮,损伤了就容易溃烂,不好保存了,那可是要持续食用一个冬天和春天的口粮啊!所以拉红薯回家时,都是小心翼翼,尽力不磕碰。回去后还要精挑细选,那些表皮光溜的、没有黑斑的红薯可以下窖保存;表面有伤的,就作为眼下的口粮堆在屋子角角,晌午就要拿些下锅呢……
说实话,不要看红薯的味道甘甜,可要天天顿顿当主食吃,似乎谁也难说出“好吃”两个字。特别是红薯吃多了胃会反酸,乡里人对付的办法是蒸红薯的同时把线线辣子切碎,放进小碗里和红薯一块蒸,熟了后用红薯蘸辣子吃,酸辣中和,胃才能好受一些。现在回想起来,这是多么让人感觉辛酸的办法啊,可当时又有什么办法呢?主要靠甘甜红薯饱腹的日子其实并不甜美啊!
当然,这都是过去。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,每天都像过年一样,顿顿都可以吃到大米白面、鸡鸭鱼肉,甚至常常会犯愁不知吃什么好。于是,红薯又重新摆上了人们的饭桌,当作调剂生活的一种美味佳肴。想起来,这生活变得真快!红薯也变了。昨天还是贫穷的标志,今天又作为佳肴,堂而皇之地走进人们的生活,甚或走上了星级饭店的餐桌。我的一位农民朋友还在村里牵头组建起了红薯专业合作社,对薯秧购进、种植技术、市场销售等统一管理,使粗笨的红薯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,注册了商标,形成品牌,制成十斤一箱的小包装,销售至西安、北京、深圳、福建等地,还进行红薯加工,磨红薯淀粉,挂红薯粉条,增加了红薯的附加值,使红薯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“金疙瘩”。此时,红薯对于庄户人,似乎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意义。
细想一想,在生命过程中,当一种食物无法摆脱,一直要伴随你生命的一个阶段时,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悲哀,甚至会排斥它,千方百计地拒绝它;但当你远离这种食物多年后却又不期而遇时,可能又会觉得它是那么亲切。特别是经历了苦难的人们,看到那曾经的苦难的标志,记忆就回到了曾经苦难的辛酸岁月,不光心绪难平,而且会感悟许多。所以,当整天和红薯为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,幸福美好的生活如影随形时,我总会不时想起那曾经相依为命的红薯和那段难忘的红薯岁月,总是回味难忘的蘸辣子、反胃酸的那种以红薯为主粮时的味道,总在咀嚼生命中那段难忘的记忆。当然,此时绝不是再简单地希望品尝红薯,而会是对生命中一段难忘岁月的回忆,是对那曾经影响一生的一种味道的回味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