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的麦客
固原日报发表于2014年06月20日18:46:19 | 新闻资讯 | 标签(tags):麦客 舌尖上的中国 最后的麦客
最近一段时间,泾源县黄花乡羊槽村三组村民马万全家里热闹得很,扛“长枪短炮”的记者来了一拔又一拔, 帅哥美女们操着南腔北调询问一个共同话题:“老马,当麦客的年代你怀念吗?”“上了中央电视台和日本电视台,你有啥想法……”中央电视台播出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《脚印》,讲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——麦客,马万全等人挥镰收割的场面在亿万观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6月6日,记者来到泾源县黄花乡羊槽村采访马万全,乡党委书记李志强说:“马万全住的村是著名旅游景点胭脂峡的入口,那里山清水秀。”踏着一路绿色,来到了坐落在村道旁的马万全家,掀开一扇厚重的铁大门,依旧穿着上电视的那件白底黑道旧线衣的马万全笑呵呵地迎上来,一杯清茶端上桌后,憨厚的马万全开始与记者交谈当麦客的经历。
“老马,你当麦客多少年了?”
“今年54岁,当过20多年的麦客。”
“为啥要赶场,当麦客呢?”
“小的时候,只记得家里穷,村里人都穷。乡亲们守着青山没柴烧,种着薄地没粮吃,一年到头没钱花。不找点挣钱的活儿,日子过不前去。 那个年代挣钱的路子少得很,唯一能挣钱的就是下苦割麦子。年轻人到了能握住镰刀把的时候,大都要外出赶麦场。”
“赶麦场有啥好处?”
“一是能挣一些钱补贴家用,二是省了家里的口粮,三是能开眼界,再说年轻人凑到一起也热闹。”
谈到开心处,豪爽的马万全打开了话匣子。他说,从十七八岁开始,就跟着大人到陕西、河南一带赶场割麦,那个时候每天只挣几元、十几元钱,到后来挣百十元钱。钱尽管少,但是那个时候的钱值钱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高,收割大量靠人工,因此到了麦黄的季节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虎口夺食”时候,割麦人便成了种麦人的“香饽饽”。
每年从5月下旬出门,马万全踩着麦子成熟的季节,从中原大地开始到八百里秦川,一直到六盘山下的家乡,两个多月时间,要辗转几个省区,用脚步赶季追时,用双手挑战机械,用汗水收获丰收,用劳动创造幸福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,大量的收割机开进了麦田,“铁麦客“与传统“麦客”展开了比赛。2002年,马万全和他的同乡一路凑钱扒火车,从家乡到河南巩义,与“铁麦客”收割机进行着“攻防战”,“麦客”只能揽到山头上的小地块。平地里都被“铁麦客”“霸占”了……
去年6月,中央电视台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摄制组专程来泾源县,将马万全和同村的马春俊、马呵三、马五什一同接到陕西蓝田县,专门参加了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中第一集《脚印》的拍摄。虽然多年都不这样超强度的劳作了,但一钻进麦地,成熟的麦香滚烫的泥土味儿唤起了他对昔日麦客生活的怀念;面对镜头,他甩开臂膀,用淳朴和娴熟的劳动技能演绎了中国职业割麦人的形象。
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,靠流汗挣苦力钱的农民竟然能上电视镜头。马万全认为,这是尊重劳动、尊重农民、也是尊重割麦人。
马万全能上电视,其中还有另外一段故事。早在十几年前,马万全在陕西割麦时,西安摄影家侯登科将马万全的形象收集到他的摄影集《麦客》之中。2002年,日本N H K制作人通过这张图片在宁夏泾源县找到了马万全。当时,几个说日本话的人来到马万全家,来意是想拍摄一名麦客的全程工作。这让马万全感到诧异,究竟是什么原因,这些来自异国的电视工作者千里迢迢跑到泾源这个穷山沟找他呢?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,日本N H K 资深制作人刘庆云在中国的一次拍摄途中,看到了数百台联合收割机浩浩荡荡南下的壮观场景。这与宁夏、甘肃等地沿袭百年,以一把镰刀割麦的“老麦客”形成对比,被称为“铁麦客”。看到这一切,制作人刘庆云触发了灵感,他意识到,从一把镰刀到收割机的演变,正好可以体现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经过和导演商定,他们决定用纪录片表现出来。然而,上哪里去寻找一位麦客作为纪录的主角呢?全无方向。机缘巧合的是,刘庆云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无意中翻到西安摄影家侯登科的摄影集《麦客》,摄影集中一位淳朴坚毅的麦客形象触动了刘庆云的心。按照照片说明,刘庆云没费太大周折,便找到了宁夏泾源县黄花乡羊槽村的麦客马万全。
拍摄踩点时,N H K的纪录片《麦客:铁与镰刀的冲突》全程跟拍了马万全从凑路费到河南割麦的过程,展示了以一把镰刀为工具的“老麦客”和联合收割机“铁麦客”的时代冲突,这部片子后来产生了极大影响,获得了大奖。
没想到12年后,中央电视台 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的热播,把马万全再次带入了人们的视野,他的命运和生活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。“如今,收割基本上全是机械化,我演的只是原来的样子,麦客现在基本被机械淘汰了。”马万全说,“年龄大了,干不动了。不走那么远了,平时在家种树、养牛,闲的时候在县城里打工,因为家里还有一个残疾儿子放心不下,都需要我照顾。”马万全有三个女儿、一个儿子,如今都成了家。当年的纪录片里,供孩子读书的愿望最终还是没能实现。“大女儿彩华高中毕业考上了农校,供不起就不念了,去当了保洁员。”马万全叹息着说,女儿当年的学习成绩还是班里第一名哩。
去年电视台约他最后一次“赶麦场”。在效率面前,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。正如《舌尖2》里的解说词,马万全和他的伙伴们,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。但这种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,正被机械化一茬茬收割殆尽。
“不割麦了,有机会的话,想去银川打工,听说那里工资高,一天一百多块哩。”扔下镰刀的马万全从来没有放弃追求幸福的梦想,他仍将为生活继续拼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