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果蔬园的成长法则
贵州日报发表于2014年08月19日11:28:05 | 新闻资讯 | 标签(tags):果园 蔬菜园
入夏以来,息烽县养龙司镇的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市民休闲郊游、游园观光。
经过几年打造,作为省市农业园区的小寨坝红岩葡萄种植示范园和西山、养龙司的现代蔬菜农业示范园,通过走“企业带农户、一产带三产”发展模式,现已渐入佳境。
企业带动:带出新气象
本地人吃不到本土产?息烽人深有同感。
随着近年来名气的剧增,真正运送到息烽市场的红岩葡萄日渐少了。相反,周边种植户打着红岩葡萄“旗号”到市场上贩卖的却多了起来。
“去年自家2万斤葡萄九成都是客人亲自上门采摘。”现年66岁的曾庆斌是当地有名的“葡萄王”,也是葡萄种植协会会长。据他介绍,近年来,红岩葡萄按照“五统一、一分散”模式发展,即由协会统一施肥、用药、定价、销售和培训,最后由各家分散种植,“大部分由协会定单销售。”
不走进西山、养龙司现代蔬菜农业示范园,如何吃得了原汁原味的新鲜蔬菜。从农户过去上街被动卖,到大客户亲自上门订购买,折射出的是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市场拓展的嬗变。
靠“天”吃饭,特别受市场需求制约,使农业产业化成为最让人头疼的风险产业。如今息烽的2个“菜园子”和“果园子”,都已形成了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的生产经营模式。在龙头企业强劲带动下,构建起一条集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的良性互动产业链。
科学种植:种出新花样
种植讲究科学——现代新型农民早已懂得这个道理。
无论是避雨式、立架式、棚架式种植方法,只要驾车驶入红岩葡萄沟,不同时期的葡萄种植方式便会渐次映入眼帘,直观再现近10多年来红岩葡萄的“种植史”。
“新潮”避雨式。一排排的葡萄苗被细心地呵护在仿似公交车站候车亭下,树干呈2层构架“Y”型长势。“光照充足、少病虫害。”
“主打”立架式。站在红岩葡萄园门头处放眼往去,一片灰白色的水泥桩柱绿色掩隐,“横看成行、竖看成列”绵延至村委会前田坝区域。“光照、通风效果好,适合平地种植,尤具观赏性。”县农业局果蔬站站长吴崇文介绍。
“传统”棚架式。一株葡萄树,长成葡萄园。这是红岩人家房前屋后种植葡萄的传统模式。和避雨式、立架式相比,棚架式投入劳力少,产量高,适于坡地种植。
种出新花样,吃出高品质。同样在养龙司蔬菜园区,红皮小南瓜、彩椒、线椒……这些采用无土栽培种植出的反季节蔬菜,无论是外形还是色彩、口感,都颠覆着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,更让人们感受到“科技”的分量。
土地流转:转出高效益
“采茄子要用剪刀夹,用手拉易伤植株”、“摘西红柿要保留果把,便于保存”、这是58岁农家妇女秦静在蔬菜园区劳作时的“新鲜”体验。
其实,收获的不仅是种植观念,更有收入的增多。“走出家门口就能上班,月工资2000多元。”秦静说,凭着近年来在家种蔬菜和园区上班收入,去年夫妇二人花37万元在家建了一栋新楼房。
像秦静一样,在养龙司蔬菜园区,每月有近百名当地群众农忙回家、农闲入园“上班”,月均收入1500元。通过土地流转,他们享受“地租”和“工资”双收益。
“促使闲置土地利用和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。”在灯塔村主任、支书职位上干了13年的李峰,如今已是土包子公司的副总,赞叹园区发展“一天一个样”。
据悉,自去年以来,养龙司蔬菜园区在土包子、巨丰、幸福果业3家龙头企业引领下,以幸福、堡子、灯塔3个村为核心流转土地1000亩,辐射带动周边村寨种植大葱、番茄、大头菜2万余亩。以蔬菜产业为首,养龙司“半边天”文化旅游产业已然成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