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培惠:把辣木变成未来的粮食

云南日报发表于2014年10月25日13:14:12 | 新闻资讯 | 标签(tags):辣木 解培惠 未来的粮食

辣木究竟是一种怎样神奇的植物?辣(Moringa oleifera)原产于印度,因为树根、树皮口感辛辣而得名。其花、叶、种子及果荚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。

解培惠认为,应该把辣木变成未来的粮食。“人类过去吃粮(玉米、小麦、水稻),吃的是植物的种子,现在不仅吃种子,还可以吃辣木的树叶和花,营养比种子好几倍到几十倍。从这一意义上讲,辣木无疑是‘种粮史’上第二个里程碑。”

解老思维敏捷,语速极快,全然不像是一位已经年近八旬的老人,“呵呵,都是因为我吃了几十年辣木”。他的眼睛里甚至绽放着一种光芒,仿佛在不远的未来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辣木,看到一片片红土地都长出了森林,挺拔、苍翠。

解培惠:把辣木变成未来的粮食

百年“辣木王”终遇伯乐

2012年秋天,在床上躺了大半年的解培惠终于可以直起身了,半个世纪田间地头的劳作把这位老人的腰折磨得不成样子。从金沙江干热河谷回到德宏时,他就决定“金盆洗手”,从此颐养天年。

“我记得那天是2012年10月10日。”那天,女儿忽然说:“爸,芒市阔时路人行道上有一棵很大的辣木,你要不要去看看?”解培惠兴奋得像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年轻小伙,抓起拐杖,催促女儿赶紧开车。

来到这棵辣木树前,解培惠惊呆了。“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辣木!”辣木原产地在印度,那里年平均温度超过24℃,可芒市地处亚热带,海拔将近1千米,年平均温度只有19.3℃,怎么可能有生长得这么好的辣木?

解培惠赶紧拿出照相机,拍树干、拍树叶、拍散发着清香的花朵、拍结满果荚的枝头。紧接着又拿出钢卷尺开始丈量:树干高4.3米、直径86厘米、株高8.4米,这些数据让他激动得仿佛得到了从天而降的礼物。“我去班加罗尔考察过那么多次,见最粗的也不过三四十厘米,那里可是原产地啊,但芒市的这棵却有86厘米,是印度的两倍!”高兴坏了的解培惠随后迫不及待开始寻找这棵辣木的主人。

主人家就住在阔时路附近叫肖小三,当时45岁,是这棵树引种人肖应祥的第四代后人。”肖小三告诉解培惠:老祖肖应祥1879年生于芒市,年轻时每年都要到缅甸仰光拜佛朝圣。大概1899-1904年间,从仰光带回10多粒辣木种子栽种在自家菜园,“我老祖只知道这种树长得快,好吃又有营养。”

一听这棵树的树龄超过了100岁,解培惠顿觉非同小可,“日本在台湾引种辣木有100多年,我们内地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西双版纳热作所引进来的,如果没有这一棵,那中国什么时候最早引种就真的不知道了。”

由于辣木易活好养,肖家人也没怎么照管,这些种子就都纷纷发芽长成了苍天大树。10多粒种子都种植成功,怎么如今只剩下这一棵?肖小三解释:“芒市不断发展扩建,土地也多次被征用,其余辣木都被砍伐了,留下的这一棵是因为它正好长在阔时路行道树的位置。”

很快,解培惠找到当地相关部门,在他的建议下,这棵中国引种时间最早、树龄最长、树干最粗、发现最晚的“辣木之王”被移栽到了芒市宾馆的大院里,和周恩来总理亲手种植的两棵象征中缅友谊的缅桂树一道,成为了德宏的3大“宝树”。

也许这就是天意吧,在这100多个冬去春来、4万多个日日夜夜里,这位“树王” 历经沧桑,饱受风、寒、病、虫等侵害,尽管主干已经伤痕累累,却依然坚强地在行道树上繁衍生息,只为等待一个真正懂它的人。

“吃树叶的时代一定会到来!”

2013年6月1日,借移栽的机会,解培惠把辣木之王的树叶、花采下来,小心翼翼地晒干,送到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检测。“这个树究竟好不好不能光凭年龄说了算,年岁大不一定贡献大呀。”他将检测出的60多个数据分别与小麦、稻米、牛奶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,这一比他再也坐不住了。

“每100克辣木王树叶的能量居然有1320千焦,蛋白质有28克,脂肪有4克,钙含量甚至高达3576毫克,分别是小麦、稻米、牛奶的几倍、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啊!”他还进一步把辣木王的营养成分与西双版纳和国外的辣木进行对比,结果发现在多项指标中芒市辣木王都全面领先,“它绝对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辣木王、冠军!”

数据摆在眼前,解培惠激动得无法形容。“一片小小的树叶、一朵小小的白花,就几乎含有人类所需要的一切营养元素,特别是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、10种维生素、9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。”基于此,他大胆提出:辣木不只是一般的营养蔬菜、保健食品,而应是人类不可缺少、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物质之一,应该像重视粮食那样重视辣木发展。

“我本来打算不干了,可是现在不干不行啊!”解培惠将辣木古树种子带回金沙江干热河谷种植,一年时光,就长成了七八米高的大树。

其实,这并不是解培惠第一次将辣木这种热带树种种到亚热带、高海拔地区了。

自2006年起,解培惠陆续5次从印度引入6000多粒种子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,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,终于试种成功。“2006年2月我到印度考察印楝种植,发现印度南部到处都有辣木,天天都能吃到,我很好奇,就问陪同的戈比博士。”戈比告诉他:这种植物叫辣木,是印度人传统爱吃的蔬菜之一。

当时,解培惠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辣木的营养价值有多好,而是觉得如果用它在干热河谷做生态修复,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树种。

解培惠回到金沙江干热河谷基地,将带回的辣木种子种植了100亩,“2月份引种,3月份育苗,4月份栽种,七、八月间开花,到十一、二月就结果荚,很快就长到了6米多高,很快就成森林啦。”

为推广种植辣木的经验,2008年,解培惠自费编写小册子《大家都来种辣木》,并派送给当地的许多种植户。在这本科普读物里,他通俗易懂地介绍了辣木的用途和栽培技术。在他的大力倡导下,短短几年,金沙江干热河谷推广种植的辣木面积就超过1万亩,占全中国一半以上。

2012年11月,卫生部19号公告宣布批准蛋白核小球藻、乌药叶、辣木叶为新资源食品。这意味着生产、食用辣木已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。

而今年7月,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古巴访问时更将5公斤辣木种子作为国礼赠送老卡斯特罗。看到报道,解培惠很兴奋,不由想起3年前古巴代表团到元谋辣木基地考察的情景,当时,他就做了辣木宴款待古巴客人。

通过多年实践,解培惠认为:利用荒山荒地种辣木不占现有耕地,也不污染环境,还能较快地修复改善脆弱生态。“辣木像韭菜一样,割了一茬又有一茬,营养好、再生能力强。人类过去吃粮(玉米、小麦、水稻)吃的是植物的种子,现在不仅吃种子,还可以吃辣木的树叶和花,营养比种子好几倍到几十倍。从这一意义上讲,辣木无疑是‘种粮史’上第二个里程碑。除营养好,辣木还食药同源,对于增强人体免疫力、延缓衰老,调节内分泌等都有很好的作用。”

不毛之地开荒种树20年

解培惠是贵州省黄平县人,1936年出生,祖籍在安徽合肥,抗日战争时期举家逃到贵州,还在襁褓时父亲不幸去世,母亲之后也改嫁了。于是,他从小跟随大伯一家生活,条件极其艰苦。困难的环境并没有成为他求学的阻碍,相反,他对学习有种天生的渴望,并且特别喜欢大自然,喜欢琢磨动植物。

靠着助学金的资助,1956年,解培惠以优异成绩考入云南大学生物系。毕业后,先分配到昆明农林学院(现云南农大)植物保护系任教,后又被调往德宏州从事热带作物研究,直至成为德宏州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。

在德宏工作的几十年,解培惠和同事积极推广热带作物。《大英百科全书》曾断言:橡胶树只能生长在北纬17°以南的热带地区。解培惠偏不信这个邪,经过多年的实践和钻研,终于攻克“抗寒植胶”的难关,成功完成了“橡胶北移”的任务,为我国现在800万亩的橡胶产业奠定了基础。这一研究成果,也荣获了1978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。

除橡胶以外,咖啡、檀木、印楝等等热带作物也在解培惠和他的团队的研究下大力推广种植。1984年,他被授予“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”称号,1991年,又被云南省农垦系统评为“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人才”。

1992年,载满荣誉、在德宏种植一线奋战了30年的解培惠退休。就在众人都以为他准备安度晚年时,他却做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:到金沙江干热河谷去种树!

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老伴,“她反对得不得了啊,说你不愁吃不愁喝的,这把年纪了,还跑到那个又干又热的地方搞什么?”孩子们也不理解。

不顾家人反对,解培惠带上几十年来全家的30万元积蓄,一个人就去了金沙江干热河谷。

金沙江干热河谷蜿蜒于西藏、云南、四川3省,有4000多万亩热土,从青海省玉树地区的直门达到四川省宜宾市,全长约2300余公里,荒山荒地全是裸露的红土,森林覆盖率真不足5%,生态条件恶劣,水土流失严重,像云南的元谋,四川的攀枝花就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。

就是这样一块不毛之地,何以让解培惠如此决绝?“金沙江干热河谷是世界植树造林的难题啊,解决难题、在那里把有价值的树种成功,这种成就感跟在德宏种树是不一样的啊!”

挫败感往往要比成就感来得容易。一个人深入干热河谷,既要搞科研,又要管市场,对于一个当时已年近花甲的老人,谈何容易?

刚到干热河谷头3年,解培惠几乎就赔光了全部家当30万,“当时都快揭不开锅了”。钱没了,也试过了,该死心了吧?家人这时候又来苦口规劝,他却依然顽固:“不要紧,这是我的爱好和选择,我要继续把它做下去!”

除了资金,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气候。夏天,干热河谷的温度高达42摄氏度,因为没有车,解培惠每天徒步10公里上山,有时候热得头晕眼花,走路都站不稳。而当焚风过境,更是一场灾难。所谓“焚风”,就是热空气沿着河谷地带吹过去,就像干蒸桑拿一般,温度迅速上升数十度,所到之处的树叶就像被开水烫过一样。可即便这样,这个倔强的老人也从没想过放弃离开。

1998年,63岁的解培惠自费花了8个月时间徒步对金沙江沿岸进行考察。由于当时网络尚未普及,想要得到实时气象资料只能自己去搜集。他一个人以丽江为起点,走到四川宜宾,从西到东绵延2000多公里山路,足迹遍布永胜、华坪、永仁、巧家……一边走,他不忘一边推广热带作物,帮助沿途的农民解决种植困难。

这8个月的风餐露宿,即便对强壮的年轻人也绝不轻松,更别说一个年过6旬的老人。但解培惠觉得很值,这次考察,更加坚定了他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搞热带作物推广的信心。“通过对温度、雨量、日照、土质、土壤等等资料的收集,我发现从金沙江地区到岭南是可以发展很多热带作物的,这些为我后面在干热河谷大量种植檀、咖啡、辣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”

“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钱来”

光靠苦干当然是远远不够的,如何巧妙利用有限条件、扬长避短,是解培惠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,“人工动植物群落”就是他几十年种树经验的结晶。

什么叫人工动植物群落?简单说,即不是单一地搞植物,也不是单一养动物,而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把植物、动物、微生物都合理安排好,形成一个个循环的生态体系,同时修复生态环境,实现效益最大化。经验告诉解培惠,单一种植是要吃亏的,“辣木好就都种辣木,咖啡好就种咖啡,那万一突然不景气了,农民口袋里没有钱,老板企业没有收益,政府没有税收,该怎么办?”

解培惠的基地,一直都以群落组合的方式进行种植。

“梯田的外缘种辣木,因为它喜光又不能积水;第二层是黄檀和咖啡交替种植;第三层种迷迭香,它是天然抗氧剂中的佼佼者,价值很高;第四层……”除了植物,解培惠还养猪、养鸡、养鸭,这些动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肥料。

“很多人都觉得螺蛳不好,寄生虫多,但是我觉得利弊是可以转化的,螺蛳的蛋白质、氨基酸的含量很高。”解培惠把螺蛳养起来做鸡、鸭等动物的蛋白质来源。“我老伴养了5只鸭子,每天都有6只蛋,为什么呢,就是螺蛳的营养太好,也不知道是哪只鸭多下一个,而且下的蛋要比普通的蛋大20克,蛋黄也大。”

遵循这个模式,解培惠每亩地种植了2600多棵不同种类的植物,充分利用了光、热、水、土、气资源,把开发与保护、近期与远期、投入与产出紧密联系起来,“高矮搭配、以短养长、长短结合,让这些物种各得其所,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钱来,这是我们的目标。”

台湾著名小说家玄小佛在2010年出版的《北京夜宴图——关注地球生态》一书中,将解培惠列为主人公之一,详尽描写了他半个多世纪以来植树造林的经历。在《基金会》一章中,特别记录了在北京昆仑饭店喝解培惠研制的咖啡的经过。“这是我第一次喝不加糖、不加奶的纯咖啡,我品得很认真,真是甘甜香醇,很少喝到这么好的咖啡,我问这是哪里产的,对方笑笑,嘴角有一抹得意,说是四川攀枝花有机栽培的咖啡,咖啡背后的故事比咖啡还动人。一位中国非常有名的科学家用8年时间种出来的,他叫解培惠,我们都称他解老。”

现年78岁的解培惠,看上去依然像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,不知疲倦,“早上醒了到太阳下山,我不停地走遍每一寸土地,探望每一棵植物,还要指导一群博士生以及山上的工人,除了睡觉,我什么念头都没有了。几十年来,我不知道什么叫疲倦,我只知道,我要做的事情太多,时间永远不够用。”

解培惠对种树的激情渐渐感染了家人,老伴在他进入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第三年也追随而至,看到一片片光秃秃的山渐渐种满辣木和各种植物,她真的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。

最令解培惠高兴的是,孙子解云尤其喜欢爷爷的这份事业,“解云是我的接班人,现在是华南农大生物学研究生。”解云的父母都在昆明工作,前些年,一到假期小解云就会回德宏,那时解培惠还没退休,他就整天跟着爷爷,看他怎么搞科研怎么种树,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对生物非常有兴趣。

8月中旬,以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为首席科学家的攻关小组,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辣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。听到这个消息时,解培惠全家都开心极了。“我们口头上讲辣木是‘生命之树’、‘植物钻石’,其中的奥秘,正需要这样的基因图谱来揭秘。”

说这话的时候,解老依然是难掩的激动。在他看来,我国的辣木产业化之路已然铺开,前途不可限量。

人物名片

解培惠 高级农艺师。1936年生于贵州黄平县,曾任云南德宏热带作物研究所所长、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客座高级专家。半个世纪以来,主持或参与“橡胶北移”、“印楝北移”、“中国咖啡、印楝种质资源基地建设”等项目,多次获得国家级环境保护贡献奖,2011年主持“金沙江干热河谷脆弱生态治理与特色高效生物资源开发”项目,获全国“金桥奖”。


hcsm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