捕食虫子的植物—猪笼草
炜炜发表于2014年03月03日19:49:53 | 植物知识 | 标签(tags):猪笼草 捕食虫子 植物
自然界中,动物吃植物,司空见惯,而植物吃动物,则不多见,但实际上全世界却有三四百种植物会吃动物。在海南热带丛林或沼泽地,也有靠吃小动物和昆虫而健壮生长的热带植物,这些植物的身体某个部位可分泌黏液,捕食小动物和昆虫,因此被称为“食虫植物”。猪笼草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种,它不仅能吃昆虫,其中巨型猪笼草还能捕食啮齿类动物等。
狡猾的捕食者
猪笼草为猪笼草科半木质的蔓生植物,又名猪笼仔,高可达2米,原产亚洲、非洲和澳洲的热带地区。因为猪笼草一般生长在比较贫瘠的土壤中,而且根系很不发达,所以很难获得足够的养料,但为了适应环境生存下去,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中,它的叶子逐渐变化,演绎成奇妙的“捕虫器”,即一个能引诱并装住昆虫的小兜子,植物学上叫作食虫囊,长6—12厘米,粗1.6—3厘米,而且有漏斗形、圆筒形、卵形等多种形状,而叶子的上端则变异成小兜子的盖子,圆形或宽卵形,长1.2—3厘米。这个拇指般大小的食虫囊形状又特别像南方人用来装猪仔的猪笼,猪笼草因此而得名。食虫囊的外表有美丽的色彩和斑纹,内壁和边缘则有饱满的蜜腺,能分泌又香又甜的蜜汁,这对昆虫有着极强的诱惑力,而且边缘十分光滑,因此昆虫很容易受骗上当,自投罗网,也很容易滑进去。平时,为了防止雨水滴入,猪笼草总是把小兜子的盖子半开着,但一旦有猎物掉进小兜子,有所响动,它便自动合上小兜子的盖子,把昆虫关在里面,然后迅速分泌出含有胃蛋白酶、胰蛋白酶的消化液,利用这样的“化学武器”杀死昆虫,并饱饱地大吃一顿“美餐”。仅仅只需要几个小时,食虫囊里的小昆虫就会变成一堆残骸。被这样分解的昆虫是猪笼草生长所需的氮素的主要来源。
美丽的“死亡陷阱”
猪笼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——捕虫囊,捕虫囊呈圆筒形,下半部稍膨大,因为形状像猪笼,故称猪笼草。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壶,意指它像酒壶。它的笼子色彩鲜艳,造型奇特,是非常精致奇妙的捕虫工具,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。不同的品种,笼子形态各异,即使是同一棵多数也能长出两种不同形态的笼子,一般生长于下部的笼子较胖、较圆、较大,称之为低位笼或下位笼,生长于上部的笼子较长、较细、偏向于漏斗状,称之为高位笼或上位笼。笼的口缘外翻,称之为唇,笼唇是由一条条光滑的唇肋组成的众多凹槽结构,犹如导轨,伸向笼口内缘,当昆虫滑落时可起到导向作用。一些品种在笼口内缘唇肋的末端形成锋利的齿状结构,犹如鱼钩的倒刺可防止猎物逃脱。笼口的上部长有顶盖,可防止雨水或其他杂物落入笼中,并可阻挡上部射入的光线,迷惑落入笼中的昆虫使其找不到出口。也有个别的猪笼草如苹果猪笼草,顶盖窄长并外翻,使笼口可接到从上面掉落的鸟粪、雨水等,自然的进化真是非常奇妙!在笼子的表面笼盖生长的对侧,常会有两条平行的翼,从笼口延伸向下汇集于笼底,它的功能也许是方便昆虫等小动物从笼子的底部攀爬至笼口,是整个完美的“死亡陷阱”的一部分。
猪笼草靠如此奇妙的笼子捕捉昆虫,笼唇及笼盖的内侧等会分泌蜜汁,蜜汁如酒一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,受此吸引的昆虫来采食,蜜汁使昆虫麻痹不小心滑落笼中,笼子内壁光滑无法爬出,笼内分泌的消化液可将昆虫淹死并消化吸收。
猪笼草有些品种的笼子最大可长到高达50厘米,直径25厘米。巨大的笼子不仅仅可以捕获昆虫,甚至连蛙类、小蜥蜴、小鸟等小动物也很难逃脱!
据英国《太阳报》此前报道,日前科学家们通过对120多种猪笼草历时三年的研究,终于发现了一种巨型肉食猪笼草。这种草长着拖鞋一样的嘴巴,能够把老鼠等啮齿类动物诱入口中,然后分泌出像酸一样的酶,把老鼠分解得毫发不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