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欢丨夜合一株,红丝满树

作者:江汉汤汤  2021-04-25 20:40  阅读 1,586 次

从朋友圈里得知合欢的花讯,是时候写下记忆里的合欢树。我很小的时候就见过合欢,就在外婆家的老房子门前,那时它已长得高大粗壮,妈妈说,那是她爷爷——我太家公种下的。当时三舅还没结婚,我同他睡在一处,早晨在清脆的鸟叫声中醒来,睁开眼就看到窗外的合欢花,跟别的花很是不同,粉红色的绒线团生在绿叶间,像是落了一层烟霞,仔细看,又像西游记里仙女们用的扇子,印象很深。

那时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字,等到我上小学想起来问的时候,它已变成三舅婚房里的一批家具[1],整棵树只剩下一个圆形的树桩,可以清晰地看到年轮。自那以后,很少再见到合欢。

一株老合欢

↑一株老合欢

1 合欢与含羞草

合欢(Albizia julibrissin)是豆科合欢属落叶乔木,如果你见过它的树叶,或许会觉得似曾相识。没错,合欢叶与含羞草很像,都是二回羽状复叶,叶片小且排列得密集又整齐。事实上,合欢就是含羞草亚科。

二回羽状复叶,五月花发,红白色,上有丝茸

↑二回羽状复叶,五月花发,红白色,上有丝茸

关于合欢的外形特征,古人已经描述得详尽且诗意,唐苏恭《新修本草》:“此树叶似皂荚及槐,极细。五月花发,红白色,上有丝茸。秋实作荚,子极薄细。”宋苏颂《本草图经》:“木似梧桐,枝甚柔弱。叶似皂角,极细而繁密,互相交结。每一风来,辄自相解了,不相牵缀。”

至于它的花,连宋代医家寇宗奭都说它特别:“上半白,下半肉红,散垂如丝,为花之异。”[2]其特别之处就在于那些那细长的丝茸,那不是花瓣,而是花丝,是雄蕊的组成部分,上面托举着花药,长成这样也是为了便于传粉。合欢是以又名绒花树。

合欢花

↑合欢花

合欢的花也与含羞草相似。如果只是看花,很难相信合欢和含羞草属于豆科,毕竟,蝶形花冠才是豆科植物的招牌,不过它们的果实都是豆科标志性的荚果。此外,大家都知道,含羞草的小枝和叶轻轻触碰后会闭合然后下垂,合欢的小叶也有类似的特点,只不过是在晚上闭合,白天再展开,所以合欢又名夜合、合昏[3]。

二回羽状复叶,晚上还会收拢

↑二回羽状复叶,晚上还会收拢

2 合欢的文化内涵

“合欢”一名始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位列中品,书中载其药效:“味甘平,生川谷。安五脏,和心志,令人欢乐无忧。久服轻身明目,得所欲。”[4]可见合欢一名与其疗效也有关系,其花与树皮皆可入药,皆可安神解郁。

古人对此深信不疑,如崔豹《古今注》云∶“欲蠲[juān,清除]人之忿,则赠以青裳。青裳,合欢也。植之庭除,使人不忿。”到了清代,文人李渔对合欢更是推崇备至:

萱草解忧,合欢蠲忿,皆益人情性之物,无地不宜种之。……凡见此花者,无不解愠成欢,破涕为笑,是萱草可以不树,而合欢则不可不栽。[5]

此外,合欢名曰“夜合”,又有“洞房花烛夜”这层意思。“合欢被”是新娘出嫁时的嫁妆,“合欢酒”是新人用“合欢杯”所饮的交杯酒,因此合欢是夫妻感情交好的象征。杜甫《佳人》:“合昏尚知时,鸳鸯不独宿。但见新人笑,那闻旧人哭。”即取此意。李渔《闲情偶寄》写合欢的栽植之法时说,合欢宜种在“深闺曲房”,“人开而树亦开,树合而人亦合。”连浇水都有讲究:“灌勿太肥,常以男女同浴之水,隔一宿而浇其根,则花之芳妍,较常加倍。” [6]在李渔这里,以合欢喻夫妻之意已十分明显。

因此,合欢自古喜为人们种植。唐苏恭曰∶“所在山谷有之,今东西京第宅山池间亦有种者。”宋苏颂∶“今汴洛间皆有之,人家多植于庭除间。”[7]去年中秋去山西,在晋中王家大院就见到几株,亭亭如盖。

所以,太家公当年种合欢,应该不是留给儿孙结婚时打家具用的。听母亲说他是个秀才,既然是秀才,一定知道“合欢蠲忿,萱草忘忧”,他在门前种合欢,用意恐怕是希望夫妻情笃、家庭和睦。幸运的是,太家公这个愿望在后人那里实现了。

3《聊斋》里的合欢与爱情

说到合欢,不得不提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中的名篇《王桂庵》,这是一个情节曲折、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,合欢在其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,容我慢慢道来。

话说世家子弟王桂庵,南游时在江上邂逅风姿韶绝的船家女孟芸娘,一见倾心。先是吟诗以引其注意,又投之以金锭、金钏。芸娘均不为所动,解缆径去。王桂庵望着远去的帆影,“心情丧惘,痴坐凝思”,返舟急追,已不知所踪,后“又沿江细访,并无音耗。抵家,寝食皆萦念之。”第二年,他又来到南方寻找芸娘,特地买了一艘船住在江边,“日日细数行舟,往来者帆楫皆熟”,只是不见芸娘,半年之后,资罄而归,此后“行思坐想,不能少置”。自此,痴情种的形象跃然纸上。

↑世家子弟王桂庵,南游时在江上邂逅风姿韶绝的船家女孟芸娘,一见倾心  2003年特种邮票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聊斋志异(第三组)》  设计:陈全胜 印制厂:北京邮票厂

↑世家子弟王桂庵,南游时在江上邂逅风姿韶绝的船家女孟芸娘,一见倾心

2003年特种邮票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—聊斋志异(第三组)》

设计:陈全胜 印制厂:北京邮票厂

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。终于,王桂庵在梦里见到芸娘,梦境一开始,是对芸娘住处的环境描写,十分的优美,合欢在这里首次出现:

一夜,梦至江村,过数门,见一家柴扉南向,门内疏竹为篱,意是亭园,径入。有夜合一株,红丝满树。隐念:诗中“门前一树马缨花”,此其是矣。过数武,苇笆光洁。又入之,见北舍三楹,双扉阖焉。南有小舍,红蕉蔽窗。……有奔出瞰客者,粉黛微呈,则舟中人也。喜出望外,曰:“亦有相逢之期乎!”

诗中的“马缨花”就是合欢,以其花散垂如丝,恰似马头上的红缨而得名。很快,芸娘的父亲回来,王桂庵惊醒。但这个梦是那样的真实,“景物历历,如在目前”,王桂庵也很珍惜这次梦中的相逢,“恐与人言,破此佳梦。”谁知最后竟变成现实,于是,合欢再一次出现:

又年余,再适镇江。郡南有徐太仆,与有世谊,招饮。信马而去,误入小村,道途景象,仿佛平生所历。一门内,马缨一树,梦境宛然。骇极,投鞭而入。种种物色,与梦无别。再入,则房舍一如其数。梦既验,不复疑虑,直趋南舍,舟中人果在其中。

上面这两段引文都很精彩。在《聊斋》众多的爱情故事中,《王桂庵》别具一格,没有狐鬼花妖,都是普通的凡人,但梦境与现实的完全重叠,也颇为传奇,也许就像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里说的,“生者可以死,死者可以生”,究其缘故,其实都在于一往而情深。

有夜合一株,红丝满树。隐念:诗中“门前一树马缨花”,此其是矣。  《连环画·聊斋故事》江苏美术出版社

↑有夜合一株,红丝满树。隐念:诗中“门前一树马缨花”,此其是矣。

《连环画·聊斋故事》江苏美术出版社

细读文本,虽然“种种物色,与梦无别”,但蒲松龄只写了“马缨一树”,其他梦中之景略而不提。春暮夏初那一树盛开的合欢,不仅是故事里美妙的风景,也成为梦境与现实的连接,在这里当然也有着重要的隐喻。多年后的重逢,男方备述相思之苦,女方也表明心迹,原来彼此都有意,她还留着那支金钏,为了等待他的出现,推掉了多门亲事。终于等到了,自然结为夫妻。

合欢——图自《本草图谱》岩崎灌园著

↑合欢——图自《本草图谱》岩崎灌园著

但这个故事还没讲完。此外,王桂庵在梦中默念的那句“门前一树马缨花”其实也大有用意,它原来的版本不是“马缨花”,而是“紫荆花”,为什么会从紫荆变成合欢呢?这些,都留到下次再说吧。

后记

合欢其实很早就想写。去年年底,在“中华书局”微信公众号上读到一篇扬之水《物色——<金瓶梅>读物记》的书评《种种物色,如见当时》(2018-12-15),作者惕夕,书评以《聊斋志异·王桂庵》中的情节开篇,别出心裁,写得也很美,结尾又回到《聊斋》:

正如本文开头所讲《聊斋志异》中的故事,王桂庵隐念所谓诗中“门前一树马缨花”,便是出自《元诗选癸集》中的《水仙祠诗》,诗前长长一段小序讲述了一个人神之恋的故事,诗云:“盘塘江上是奴家,郎若闲时来吃茶。黄土筑墙茅盖屋,庭前一树紫荆花。”蒲松龄把“紫荆”换成了“马缨”,马缨花即合欢,又名夜昏,其叶羽状,朝开暮合,也是意在物中了。

笔者正是从这篇书评得知《聊斋》里的合欢,于是找来《聊斋》细读,发现《王桂庵》这篇写得真是好!那时就决定要写一篇合欢与大家分享。只等合欢花开,方觉时机已到,可以动笔。“古典植物园”中的许多文章,就是因这样的契机写成的。

书评结尾说,蒲松龄将紫荆换成了合欢,何以“意在物中”?本文及下一篇文章,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。

[1]《中国植物志》http://frps.iplant.cn/frps?id=合欢:“心材黄灰褐色,边材黄白色,耐久,多用于制家具。”

[2] 以上诸家本草均转引自《本草纲目》,见(明)李时珍著,钱超尘等校《本草纲目》,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8年,第1275页。

[3](唐)陈藏器:“其叶至暮即合,故云合昏。”夏纬瑛《植物名释札记》,农业出版社,1990年,第38页:“合欢一名可能由‘合昏’转化而成。”

[4](日)森立之辑:《神农本草经》,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6年,第48页。

[5] (清)李渔:《闲情偶寄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0年,第303-304页。

[6] 《闲情偶寄》,第304页。

[7] 《本草纲目》,第1275页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huacaoshumu.net/765.html
关注我们: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:扫描二维码花草树木网的公众号,公众号:xdhexz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江汉汤汤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发表评论


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