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蔬菜水果更容易农药残留超标

项栋梁发表于2016年04月29日21:02:14 | 植物知识 | 标签(tags):农药残留 蔬菜 水果

买蔬菜、挑水果,最怕农药残留超标。可是,农残超标的果蔬能用肉眼分辨吗?坊间流传有很多土办法,例如只挑有虫眼的蔬菜,这靠谱吗?

先说结论无论什么长相的农产品,想要通过外观和品尝口感来鉴别农残都是不可能的,谁教你都别信;通过产地、农产品种类来判断农残超标概率是有道理的,下面讲具体方法。

即便是农残超标的茶叶、农产品,其农药残留量都是以ppm为计量单位的,也就是百万分之XX,甭管你是人类还是动物、昆虫,都是尝不出味道差别的。除非除非是喷施了高浓度臭味农药(比如某些有机磷农药)之后马上采摘,我们才有可能闻到味道,但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,不是因为农民有良心,而是这样的农产品不会有人买。2通过产地和品类两个维度相结合来推测农残超标的概率,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部分高农残的农产品,并对可能超标的农产品谨慎料理(例如多浸泡)。

首先要明确的是,给农产品打农药是合法、合理的行为,正常范围内不会伤害人体健康,不要去妖魔化农药,人类目前也不可能离开农药。要反对和惩处的是超量使用农药、超范围使用农药的违法违规行为,这些做法真的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健康。

打农药

讲这一点是想告诉大家,打农药是一个普遍行为,甭管包装上写什么有机、绿色、无公害、农家自产,我明确告诉你,统统都是打过农药的!别幻想你有钱能买到完全不打农药的茶叶、蔬菜,也别相信所谓“乡下亲戚种给自己吃的”,别相信所谓“这里落后闭塞民风淳朴”,我就明确告诉你,越穷越闭塞的地方用的农药越毒(落后的农药成分)。所以,农残只有多和少的区别,安全和危险的区别,(几乎)不存在有和无的区别。

通过产地判断农残可以参考两方面因素A是看产地的自然气候环境一般来说,温度高湿度大雨水多的地方,害虫,病菌和杂草也越多,相对应的,杀虫剂、杀菌剂和除草剂的用量也会更大、打药更频繁。

例如中国靠近热带的华南几个省份,病虫草害发生都偏重,例如蔬菜大省山东的蔬菜温棚,其大棚内的小环境也是高温高湿,同样是病虫草害发生偏重的。这些地区的农产品,农残超标概率相对西北、西南、东北地区会稍高一点。特别需要补充的是,这里只讲统计学的概率,具体到两地不同批次的农产品不能粗暴地下定论。B是看产地的种植历史一般来说,一个地区种植某种农产品历史越长、规模越大,品种越单一,其病虫害的发生就会越重,相对应的,打农药也会越多。这是因为连续多年、连片种植同一类作物的地区,害虫的腾挪空间大,病菌的传播面广,不容易被农药控制,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累积抗药性。

香蕉枯萎病、黄叶病

例如,原本是香蕉第一大省的广东,在连续多年连片种植香蕉后,枯萎病、黄叶病这些病害越来越重,到了农药都控制不住的程度,只好往广西、云南甚至东南亚迁移。类似的还有柑橘黄化,让广东的砂糖橘少了一半,现在江西的脐橙也面临着巨大威胁。之前媒体报道的“毒生姜”也是发生在家家户户年年种生姜的所谓“大姜之乡”。病虫害重了,农民肯定是优先用加大农药用量来解决,而不是想着换作物,换地方,那个成本太高。这一点,是我们作为消费者,在享受稳定、低价农产品供应的同时,所必须付出的代价。补充一句连年、连片种植的产区里,农民也会积累更丰富的病虫害防治经验,这是有利于食品安全的一个因素。不过,从我此前的观察来看,经验提升总还是滞后于病虫害的变化。

通过作物品类来判断农残可以参考两方面因素C是看农作物的收获周期与病虫害周期是否吻合绝大部分农药的“安全间隔期”是半个月,也就是说,打药半个月之后收获的农产品就可以认为对人体是安全的。实践中,这个安全间隔期还是留有冗余量的,如果打药后有下雨,通常一个星期就流失+分解到安全值了。

那么,问题就出在这里了。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收获期和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重合,那就很容易导致农民突破农药安全间隔期,把打药后才过几天的蔬果卖到市场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绿叶蔬菜的农残超标可能性就相对较高。以生菜为例,其全生育期可短至40天,生长全程都是嫩叶很招虫子,打完药后可能三五天就会采收上市。而水稻等粮食作物则相反,其生长前期、中期病虫害重,生长后期茎叶变老变黄,病虫会少很多,前期中期打的农药到粮食收获时早都达到安全间隔期了。D是重点留意“连续采收”的作物所谓连续采收作物,通俗来说就是边摘边长的,例如黄瓜、豇豆、韭菜(割完接着长),相对的就是小麦、柑橘、大白菜这些一次性采收的作物。

豇豆

以海南种植的豇豆为例,其连续采收期可以超过1个月,在这段时间里,农民每隔一天就可以摘一批豇豆(生长真的非常快)。然而,摘豇豆的这一个月,也是虫害高发的时间,如果不打农药,豇豆就会有很多虫洞,并且减产很多。所以农民的做法是:昨天摘豆,今天打药,明天摘豆,后天再打药……这样的豇豆,您说能安全吗?

韭菜

韭菜是另一类案例。大家都知道韭菜割完一茬再长一茬,那么留在地里的是什么呢?是韭菜根,也是地下害虫赖以为生的部位。韭菜生长很密集,喷雾杀虫剂也打不到根部,所以农民通常选择用农药灌根的方式防治韭菜地下害虫,有些农民为了省钱就会买剧毒高毒农药来用,因为真的是便宜又高效,除了会违法会害人……

差不多就是这些,有其他心得欢迎探讨。

顺便纠正一个流传很广的误解:

错误:虫眼多的蔬菜是没打过农药的!

这种判断方法显然是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。现实恰恰相反,农民要是看到菜叶上被虫子咬出了虫眼,你猜他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?当然是赶紧喷杀虫剂啊!如果不喷杀虫剂会怎样?那可就不是几个虫眼的问题了,菜叶会变成“渔网”,甚至“叶脉书签”。蚕吃完的桑叶见过么?嗯,就是那样。

作者项栋梁生物工程专业出身,前农业产业记者。“连吃100天转基因食品”科普公益活动发起人。

微信搜索:花草树木网或hcsmnet,关注我 | 加入千人QQ群:315286686,有问题问大家
本文网址:http://huacaoshumu.net/html/zhishi/text349.php,转载请注明,谢谢!
更多

hcsm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