猕猴桃原产中国,却在新西兰成为传奇

作者: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  2021-09-04 10:29  阅读 1,768 次

长江流域,是中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。在这个流域的丛山深处,有一个叫作大老岭的地方。这里的野生植物资源古老且特有,曾是植物学家不断发现新物种的天堂。

100多年前,植物学家威尔逊受英国一家苗圃的委托,沿着三峡峡谷,在丛山深处的大老岭寻找一种果子。这种果子在南方叫“羊桃”,在北方叫“狗枣”,它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猕猴桃。

威尔逊一生共来过中国4次,他用前后近12年的时间,在中国采集了65000多份植物标本,发现了许多新物种,并成功地将1500多种原产中国的园艺植物、经济植物引种到欧美各地。

在这片丛林中,随时都有毒虫、毒蛇、野兽出没,威尔逊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这个未知的区域,只为了发现植物,并将它们采集引种。

人类文明的进程中,重要植物的引种驯化常常会驱动社会经济的发展,甚至改变人类历史。植物学家能做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增加一种有用的栽培植物。

威尔逊也许正是为了实现这个心愿,才会沿着三峡峡谷,一次次溯流而上。他踏出的每一步在当时都是探索性的。历经艰难的探索,猕猴桃进入了威尔逊的视野。

▲猕猴桃。

▲威尔逊采集的中国植物标本。

猕猴桃是典型的藤本植物。藤本植物茎秆细长,自身不能直立生长,必须依附他物才能向上攀缘。对它们而言,要想在密林深处生存,并非易事。

扎根之后,它就向所有新生藤蔓发出指令。“爬,越高越好。”因为只有攀缘在高大的植物上,它才能抢夺到离天空更近的通道,沐浴到密林中的稀缺资源——阳光。

藤蔓上长出叶子,吸收阳光之后制造“食物”,猕猴桃就能存活下去。而为了寻找更加高大的树木,爬得更高,猕猴桃有时甚至能在方圆十亩地、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的范围里不断寻找。这样枝枝蔓蔓,一根藤往往能爬遍一片林子。
生存已经不易,而要想通过开花结果繁衍后代,还需要其他机缘。

猕猴桃精心安排了一场邂逅,它正在等待一个帮手的到来。从拂晓开始,猕猴桃就打开自己的花瓣。要努力几个小时,它的花瓣才能全部张开。阳光晒干花蕊的时候,蜜蜂出现了。

猕猴桃是雌雄异株植物,它的雄性植株只有雄蕊,能够产生花粉。雌性植株虽然既有雌蕊又有雄蕊,但雄蕊只是摆设,产生的花粉没有繁殖能力。所以,只有当蜜蜂把雄株上雄蕊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,猕猴桃才能有孕育出果实的可能。

100多年前,威尔逊带着猕猴桃的果实走出山岭,来到宜昌口岸时,对于猕猴桃的这种繁殖秘密还一无所知。他虽然把猕猴桃的种子寄往了英国和美国,但这些种子培育出的猕猴桃恰巧全是雄株,无法结出果实。就这样,猕猴桃首次迈向世界的远征以失败而告终。

▲猕猴桃雄花。

▲猕猴桃雌花。

在宜昌口岸,猕猴桃注定会有一次生命的奇遇。在这里,猕猴桃遇到了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。

当时在宜昌生活着几十名外国人,其中有西方领事、海关人员、商人和传教士,形成了一个相对紧密的圈子。《洋人旧事》的作者李明义经调查发现,威尔逊当时很可能就住在英国领事馆,而探访妹妹的伊莎贝尔则住在苏格兰福音会,两地仅距五六十米。威尔逊从山岭里回来以后,就把猕猴桃的果子分给大家吃,分享他的采集成果。

威尔逊与伊莎贝尔相遇,两个人在时空上的短暂重叠,给了猕猴桃这个物种改变命运的机遇。后来,伊莎贝尔带着猕猴桃种子回到了新西兰。

这种原本藏在大山深处的野果,又迎来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。猕猴桃跨越赤道来到陌生的南半球,但曾经在欧美大陆上遭遇的失败,会不会在这里重新上演呢?

1904年,伊莎贝尔将一把种子交给了当地果农种植,猕猴桃被“收养”了。幸运的是,新西兰对猕猴桃来说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“摇篮”。这里冬季无连续低温,春季没有霜降。更重要的是,这里的土壤足够疏松透气,正好符合它的生存需求。

1910年,在新西兰旺加努伊的一个果园中,这个被叫作“中国鹅莓”的藤本植物终于结出了果实。此时,它已经来到新西兰6年了。第一次,猕猴桃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开花结果,它终于在南半球迎来了自己的新生。而这一切都源于那把种子培育出的一株雄株、两株雌株,幸运眷顾了新西兰。

一开始,猕猴桃只是在植物爱好者之间传播,但经过不断驯化和改良,它有了多层次的酸甜口感。

人类选择水果时,口感往往是作出判断的重要依据,这个偏好不仅受基因的控制,还受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影响,同一个地域的人往往口味相近。猕猴桃有着如此丰富的口味,如何才能挑选出适合不同人群的种类呢?一场测试开始了。

科学家招募了一批刚到当地、口味还没改变的消费者。他们谨慎挑选水果样品进行测试。为了避免人们的偏见,他们用不规律的3位数字来标记猕猴桃,并且打乱分发,防止人们凭借顺序猜测优劣。再用颜色变换的灯光,减去色差的影响。所有的试验样品都用同样的方式提供。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让人们避开一切干扰,只基于猕猴桃本身的味道作出判断。

▲猕猴桃家族。

猕猴桃满足了新西兰人对味道的极致追求,然而它早期的果实非常软,容易腐烂,没法长途运输。猕猴桃要想从位于南半球的新西兰走向其他大陆,就必须解决这个难题,它还会有另一次奇遇吗?

与威尔逊相遇,猕猴桃被带出了山岭。

与伊莎贝尔相遇,猕猴桃被带到了新西兰。

而与另外一个人的相遇,猕猴桃才被带向了世界。

1928年,新西兰人海沃德·怀特在苗圃里撒下猕猴桃种子,经过他的培育,长出的40株猕猴桃居然诞生了一种果形美、口感好、耐储藏的果子,后来被命名为“海沃德”。

“海沃德”成为最好的猕猴桃品种,也正是由于这个品种的成功,引领了新西兰猕猴桃产业的成功。

猕猴桃种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,从此有了乘坐巨轮、运向全球的可能。一直到2000年,“海沃德”都是唯一一种能够远航的猕猴桃。在新西兰蒂普基科研果园里,当年那株“海沃德”的子女如今还在。此前,几乎所有新西兰出产的猕猴桃都是1904年那把种子的后代。利用人类的欲望与好奇,猕猴桃及时抓住机会,实现了远征,也实现了自己命运的翻盘。

每年4月,新西兰的猕猴桃进入了收获季。为了统一管理,果农们早就成立了组织,从品种选育、果园规划到生产运输,都有一套科学流程。在对重量、硬度、色泽、干物质和甜度进行周密检测后,猕猴桃才被采摘下来,然后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。

1904年,猕猴桃还是个野果;1910年,它在新西兰获得新生,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——“中国鹅莓”;1928年,它完成一个华丽转身,成为广泛种植的水果;1952年,它首次从新西兰出口,之后有了一个以新西兰国鸟命名的名字“kiwifruit”;如今,它远销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新西兰的“国果”。

伴随着一个物种的发现与驯化,诞生了一个水果的产业体系,在某种意义上,猕猴桃甚至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huacaoshumu.net/1657.html
关注我们: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:扫描二维码花草树木网的公众号,公众号:xdhexz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发表评论


表情